旅美中國作曲家李昕艷新作品「侗聲」首演成功

記者潘立功密西根報導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

左起﹕
海塞風(Danny Hawthorne-Foss)、史得恩(Zach Stern)、紀洛德 (Joseph Girard)和葛萊塞(Dan Graser)薩克斯管演奏團演奏華裔作曲家李昕艷(右上圖)新作品「侗聲」。(記者潘立功/攝影)

中國作曲家李昕艷的新作品「侗聲」5月6日在密西根州安娜堡市密西根大學斯丹斯(Stamps)禮堂首演,普獲好評。

                                                          
李昕艷是受辛塔(Donald Sinta)薩克斯管四重奏團委託,創作「侗聲」。當日由葛萊塞(Dan Graser)、史得恩(Zach Stern)、紀洛德 (Joseph Girard)和海塞風(Danny Hawthorne-Foss)四人演奏團演奏。他們已參加密西根大學管樂團﹐並啟程前往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杭州、沈陽等地進行「2011年中國巡演」。

李昕艷現為密蘇里大學堪薩斯音樂學院博士生暨博士候選人,擅長在為西方樂器而作的作品中,融入中國戲曲和民歌等元素。今年4月她在密西根大學發表的「海之傳奇」,運用京劇特有的「龍音」與「虎音」,以及土家族哭嫁歌的哭腔,使大管的音色更加層次豐富,細膩且立體。

「侗聲」的創作背景來源於李昕艷女士2001年前往貴州侗寨采風的親身經歷和創作靈感。「侗聲」的第一樂章為“腔聲伴舞”(Dance og Mouth Organs)。她表達了男聲鏗鏘有力腔聲與男女盡情舞蹈的完美融合﹐體現侗寨腔聲極具感染力的特點。「侗聲」的第二章為“夜曲”(Nocturne)。她表達的是侗寨美麗的夜晚﹕鳥語聲﹐蟋蟀蟲鳴聲﹐清泉流水聲﹐以及微風吹拂樹葉聲所交織美妙動人的安詳和諧情景。

李昕艷女士將侗族民歌多層次多音色的的特點和薩克斯管的演奏技巧與音色加以融合,旨在傳達東西方文化交流與融匯的理念。此作品中運用的擬音和裝飾音,一領眾合,以及聲部之間的模仿呼應,都展示了侗族音樂的特色。

                           
演奏會之後﹐史得恩(Zach Stern)表示對「侗聲」的世界首演感到榮幸﹐同時非常喜歡該作品的音樂創作手法和「侗聲」曲子本身。他對即將成行的密西根大學管樂團「2011年中國巡演」表示十分激動。如果在中國由Donald Sinta薩克斯管四重奏團演奏﹐中國作曲家李昕艷的作品「侗聲」﹐給中國觀眾﹐一定會美不勝收。

                            
2005和2006年,李昕艷﹑﹑連續兩年獲選美國阿斯本國際音樂節。其作品「動力書法」和「摩梭奇葬」首演于Harris音樂廳。 2005年獲國際女音樂家聯合會新音樂作曲獎﹐ 2006年獲許常蕙國際作曲比賽獎﹐2007年「秋禱」獲選并上演于內華達新音樂節,中西部音樂研究協會第11屆會議与美國作曲家協會第六區作曲大會。2007年,她的木管五重奏「摩梭奇葬」榮獲美國作曲家、作家、出版家協會青年作曲家大獎(ASCAP Morton Gould Young Composer Award)并在紐約林肯中心接受頒獎﹐并再次上演于阿斯本國際音樂節Harris音樂廳。

2007管弦樂作品「山祭二號」被美國作曲家交響樂團選為2007年新音樂作品閱讀 (American Composers Orchestra Annual Underwood New Music Readings) ﹐由奧爾巴尼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和指揮家David Alan Miller先生執棒,由美國作曲家交響樂團演奏于紐約。她還榮獲許多國際作曲比賽獎。她的的作品廣泛上演于美國、法國、德國、挪威和獲得高度評价。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李昕艷的「侗聲」 演出受好評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音樂欣賞. Bookmark the permalink.